紹興大城市規劃建設之前世今生(上)
2020-07-07
對于一個城市來說,最重要的不是建筑,而是規劃。
——貝聿銘
#第一章:古越變遷
——從山到海,向海要田
過去的日子
——圖為會稽山脈
紹興市西南、南、東南靠重巒疊翠的會稽山脈,北接浩蕩的錢塘江,老話里,紹興人叫北面的錢塘江“后?!保ㄏ挛膶㈠X塘江紹興段統一稱作后海,因錢塘江以錢塘縣命名,以此為提升杭州名氣,但紹興的后海是紹興自己的記憶),不是因為紹興人沒見過海,而是它曾經確實是海。
——越之有鑒湖,如人之有腸胃
自古,“后?!蹦习妒菦_擊平原,經歷過幾次海進海退,海進時,海潮漫到會稽山麓,先越人民放棄土地,躲進山里,或翻越大山向南遷徙分化為浙中浙南及閩粵的分支部落;海退時,被泥沙淤積的會稽山北部平原露出海面,平坦寬敞。為逐鹿中原和擴大根據地版圖,先越民族重回北面故土,開啟與海的一次次斗爭,這大概是第一次向海要地和擴張城市的時期,也因此,越民族是海洋山地民族,披發文身,同樣的,后世當地人血液中存在海與水的基因(雖然后世絕大多數不是真正越民族了)。
為了獲得土地,并防止海潮入侵,鹽堿化土地,歷史上,紹興地方政府多次筑堤(防潮大堤),蓄湖(東漢馬榛疏浚鑒湖),建閘(明湯紹恩建三江閘),治水(大禹治水),硬生生的把一塊貧瘠之地打造成后海南岸的“風水寶地”,以至于留下 “會稽天下本無儔”、“今之會稽,昔之關中”等千古夸贊,曾為東南第一大郡,全國第二大城市,成為官僚名士,世家大族邂逅定居的偏愛之地。這大概是與海戰爭的第二個階段。
——自古水利興,則天下定
近代以來,由于城市地位低下,人多地少(清代乾隆年間紹興府660萬人口,即使到了民國時期也是浙江人口第一大戶)等原因,紹興一度被人們遺忘了,艱難的格局令其黯然失色,夾在兩大城市杭甬之間,政治失寵,平平無奇。至2000年,紹興市的市轄區成為浙江省最弱之一。要想破這個局,紹興亟待新的規劃和發展目標。
——清乾隆年間浙江各府人口
——民國(1933年)浙江各縣人口分布,
紹興縣依然是人口大縣
發展,最大的限制是土地。農業時代,土地是用來吃飯的,畝產不高,需要大量良田,因此,自1968、1969年起,紹興縣,上虞縣開啟圍涂歷史,向海要田。而工業時代,雖然有了現代農業科技,畝產可以做到很高,但也必須守住耕地紅線,我國的11年耕地紅線是18億畝(2018年底15.5億畝)。這些耕地保護面積下分到各個省縣市,要發展工業,發展經濟,必須占用耕地,也就要實行基本農田的占補平衡(一塊農田用于建設則需要補充一塊相同面積農用地進行儲備),紹興市的永農一直在16-18萬公頃變動,于是,在山地環境難以開發的情況下,圍海造田便成了唯一舉措。
那時滿是
秉承著
“圍涂造田,
利在當代,
功在千秋”
信念的
圍海造田的
戰士
至2007年,紹興縣結束圍涂歷史,共增加14.29萬畝土地,海岸線從馬鞍向北推進18公里,現今的濱海工業區基本上都是該土地開發起來的;2017年,上虞區完成最后一丘,增加了34萬畝土地,該土地被用來發展濱海新城(市直屬)和上虞濱?;こ?。至此,紹興市結束將近五十年的圍海歷史,與海斗爭的第三時期結束。雖然我本人對于這種圍海的事不是很感冒,覺得這有破壞生態的嫌隙,但聽老一輩講人工圍海時代的心酸苦楚,不得不心生敬意,沒有圍海造的土地用于開發,城市發展將受制于土地,然后在現代城市角逐中逐漸沉默。至此,紹興人口中的“后?!弊兂闪爽F在接近只有10公里寬的錢塘江,嘉紹大橋橫貫上空,靜靜見證著滄海變桑田。
——本世紀初圍墾示意圖
——嘉紹大橋“紹興的后?!?/p>
#第二章:至暗破曉
——城市的初步拓展“城東新區”
現代化的嘗試
有了土地,就有發展的資本,尤其是在現在的土地市場化情況下。
紹興市經歷“至暗”時期(行政區劃頻繁調動),自建國至80年代初,原紹興府地區經過多次行政區劃變動,并入寧波專區時失去越中八縣,扼守錢江渡口的蕭山縣,從寧波專區分離時,又失去越東第一大縣余姚縣(今余姚和慈溪大部)。至1983年撤地設市,至暗破曉。1983-2013年,為浙江為數不多的1區市,市府統籌能力弱,這也是紹興城市分散,聚合力不足的重大原因。不過雖然受制于省管縣體質,市府統籌能力弱,資金人力有限,但城市建設的決心依舊存在,城市建設發展緩慢進行。1982年,紹興第一部城市總體規劃獲批準實施,當然,規模僅限于老城區。
——截止2019.11月紹興市建成區
紹興建城已有2500年,城址不變,千百年來的市政建設都在8.32平方公里的古城內(現一環),在帶來濃重古城文化的同時,也受制于古城空間范圍的狹小而發展有限,同時古城范圍環境日益惡劣。80年代,82年入選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同時撤地設市后,市府在區內自管統籌加強,新的時代背景要求規劃順應新的形式,市政府意識到未來的發展必須跳出古城,更新和保護古城,實現產業居住文化旅游的有機分配。
此時,必須要尋找一塊地來開辟新城。專家們經過論證和實地考察,當年在新三江閘(1981)和河道配套工程(1987)、曹娥江下游未疏浚之前,紹興城南部,西南地勢低洼老是被水淹,紹興城北部河網湖泊密布,水系發達,又有蕭甬鐵路阻隔,當年的技術資金水平無法開發北部;紹興城東部,東南部地勢較高并且平地面積連續,是為當時條件下發展新城、疏浚老城人口產業的首選之地,是為紹興經濟技術開發區,這是現在很多人覺得東部東南部是山,發展腹地不足而為什么要開發的原因,有說可以等技術成熟了再開發其他方位的,而不應該將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城東,但是時間和城市的競爭等不起啊,慢一拍或許就慢了一個時代。說干就干,將古城范圍內的污染,耗能企業如各種作坊式煤廠逐漸關停,整合,搬遷至新區,招商引資,新建市政設施,同時建造了一批居民樓,將部分人口疏解過去。有了發展空間,古城的更新和保護也逐步開展,地下水網管的接入,環境垃圾的治理。88年,第二輪紹興城市規劃獲批,城東新區規劃出爐(規劃8.24平方公里幾乎是一個古城的面積),紹興形成西城東市的格局。
發展新區需要錢,這時,正好世界銀行有對地方政府建設的低息貸款,錯過了就沒有了(以前貸款可沒那么容易,現在政府可以靠賣地賺錢開發,那時的土地產權還不能入市交易),趕緊行動,努力爭取,最終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貸款用于城東新區的一期開發資金。1992年,省府批準設立紹興經濟開發區(城東新區)為首個紹興經開區,城東新區如火如荼地建設。古城保護建設也同步進行,至1993年,人民西路、勝利東路、解放路拓寬、中興路開辟完成,形成內井外環基本路網。同時,隨著招商引資的進行和水利條件的改善,古城東西南北都有相應開發,城南塊由紹興縣政府開發,便是現在的城南人口集聚區,至1999年共開發7.5平方公里城南新區。紹興城市框架拉大到如今二環范圍。
#第三章:謀劃大城市!
——紹興大城市規劃建設歷程
那些敢想敢拼的人
——紹興迪蕩CBD(圖片來自網絡)
有了前期圍海造田的大量平整廉價土地,是為開發大工業和產業集群創造了良好基礎。
隨著新區的開辟和發展,探索現代化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相結合的城建道路,同時鐵路以南會稽山麓碗口形狀平原用地矛盾依舊存在,跳出鐵路走向更廣闊的北部已成歷史必然,現實的需要催生第三輪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開始。本輪規劃歷經7年,坎坷困難重重,幾易其稿,于2001年經省政府批準施行。
——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的坎坷經歷
原本的上報規劃中(1998,未審批,這里能知道紹興處境不易,政治地位低下),已經確定中心城市由越城、袍江、柯橋三大組團組成,至1999年規劃進一步清晰,這也是有原因的。袍江工業區的建設謀劃始于90年代,由于杭甬高速建成,袍江地區為高速出入口,有著交通物流的巨大優勢,是發展大工業,高新技術現代化工業新城區的良好條件,以紹三公路為軸線,沿兩側布局工業、居住和商業??聵虻貐^,早就因布匹交易市場而得名,在紡織產業一條龍上有市場基礎,商業活動較為發達,所以是發展特色商業的良好區地。所以以這三地為基礎,組團實現中心城市。雖然我是城東人,對于紹興縣縣府遷址西部柯橋總是不感冒,但基于原先的規劃和商業基礎,或許在縣城搬遷過程中,柯橋作為新縣城也并不突兀,并且對于老城而言,假設按現在三區格局看,老城區也不希望在三區邊緣位置吧,可以參考蘇州姑蘇區,所以縣城搬東部我并不覺得老城區愿意,雖然我很樂意,也能更好的無縫融合三區。也是在這里,第一次提出建設中心城市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目標(2001年由張德江進一步指出),重新點燃紹興人的大城市夢。
區劃調整的完成,以及對比長三角各市的發展狀況,紹興處境并不友好,競爭激勵,在發展過程中極易淹沒,原第三輪規劃依舊不能滿足跨越式發展要求,“小打小鬧成就不了氣候,膽子再大一點,步伐再深一點,目標再明確一點!”市委市政府繼續謀劃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,相繼出臺影響深遠的《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》和組團分區規劃指導性文件,大規模古城政治、城中村改造。跳出山會時代,走向鑒湖時代甚至杭州灣時代!作為進一步補充和體現市委的雄心壯志,大手筆。這一階段(1999~2004)基本上是老馮書記當政時。
此為紹興大城市規劃建設(上),主要講述了古越變遷,近代紹興城市建設的初嘗試,以及簡介了謀劃“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”。紹興大城市規劃建設(下)將就“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”的規劃歷程進行詳述,并將目光著眼于“三區統一,共建大紹興”的新時代!
陸易斯通誠邀您一同助力
中國生態城市建設